奉献与挑战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卫生人员作为抗疫一线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健康风险,本文将聚焦新冠疫情卫生人员的工作内容、面临的挑战以及部分地区在疫情期间的患者数据,展现这一群体的无私奉献精神。
卫生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核心工作
疫情期间,卫生人员的工作范围大幅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病例筛查与诊断:负责疑似病例的筛查、核酸检测和临床诊断工作,在2020年1月至2月期间,武汉市累计开展核酸检测超过100万人次,平均每位检测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
患者救治:承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治疗工作,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0年3月8日,全国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其中重症医务人员超过1.9万人。
-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6月新发地疫情暴发后,疾控人员在48小时内完成了对新发地市场所有从业人员和环境样本的检测,累计采样1.1万人。
-
疫苗接种:随着疫苗研发成功,卫生人员又承担起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021年12月2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7亿9571.6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6301.1万人。
-
健康宣教:向公众传播防疫知识,消除恐慌情绪,据统计,疫情期间各级医疗机构累计开展线上健康讲座超过50万场次。
部分地区疫情期间患者数据实例
上海市2022年3-5月疫情数据
2022年3月至5月,上海市经历了一轮较为严重的新冠疫情,根据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
- 累计确诊病例:61,251例
- 无症状感染者:547,056例
- 重症病例:最高峰时达到527例
- 死亡病例:588例
- 每日新增峰值:4月13日单日新增27,719例(含无症状)
- 核酸检测量:疫情期间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过3亿人次,最高单日检测量达到2,500万人次
- 方舱医院床位:共建成方舱医院120个,提供床位27万张
- 医疗资源投入:全市10万余名医务人员参与抗疫,国家卫健委协调苏浙皖三省市派出1.3万余名医务人员支援
广东省2021年5-6月疫情数据
2021年5月21日至6月30日,广东省遭遇Delta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
-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0例
- 无症状感染者:45例
- 疫情涉及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7个地市
- 核酸检测量:广州完成核酸筛查3,600万人次,佛山完成1,100万人次
- 疫苗接种:疫情期间广东省日均接种量最高达258万剂次
- 医疗资源调配:全省调集5,000余名医务人员支援广州,建立"三人小组"工作机制(1名医护人员+1名社区工作者+1名民警)开展入户排查
吉林省2022年3月疫情数据
2022年3月,吉林省遭遇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疫情:
- 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60,000例
- 长春市单日新增峰值:3月28日新增确诊1,197例、无症状感染者1,034例
- 重症救治:最高峰时重症患者达500余例
- 医疗支援:国家卫健委协调9个省份派出5,000余名医务人员和核酸检测人员支援
- 核酸检测能力:从疫情初期的每日15万管提升至每日60万管
- 方舱医院:建成方舱医院19个,提供床位22,881张
卫生人员面临的工作挑战
在应对上述疫情数据所反映的患者潮时,卫生人员面临着多重挑战:
-
工作强度大:疫情期间,许多医务人员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曾表示,疫情期间医院医护人员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小时。
-
感染风险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其中1,716例为确诊病例。
-
心理压力巨大:一项针对湖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约50%的医护人员出现焦虑症状,约45%有抑郁症状,约34%存在失眠问题。
-
家庭分离:许多医务人员长期无法回家,据统计,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平均在外工作时间达45天,最长者超过80天。
-
专业技能挑战:面对新型病毒,医务人员需要快速学习新的诊疗方案,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共发布8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每次更新都需要医务人员迅速掌握。
卫生人员的专业应对与创新
面对上述挑战,卫生人员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
诊疗方案优化:通过实践探索,将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从最初的15%以上降至2%以下,以武汉市为例,病死率从1月23日的9.0%降至4月26日的1.4%。
-
医疗资源整合:创造性地采用"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模式,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累计支援医务人员42,000余人。
-
技术手段创新:广泛应用远程会诊技术,疫情期间,全国建成5G远程医疗系统1300余套,开展远程会诊超过10万例次。
-
流程优化:核酸检测时间从最初的24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检测通量大幅提升,以华大基因为例,其火眼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到10万份。
-
多学科协作:建立包括呼吸、重症、感染、中医、心理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团队,提高救治成功率,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采用该模式,重症患者治愈率达90%以上。
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
为保障卫生人员能够全力投入抗疫工作,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
物资保障:优先保障医务人员防护物资供应,疫情初期,国家发改委协调口罩生产企业产能,确保湖北省医用N95口罩日供应量从不足5万只提升至36万只。
-
待遇保障:出台临时性工作补助政策,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直接接触病例)或200元(其他一线)的标准发放补助,截至2020年4月已下达补助资金约14亿元。
-
荣誉表彰:国家层面表彰先进个人2,500名、先进集体500个,2020年4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公布,共506人获得表彰。
-
心理干预:建立医务人员心理援助机制,全国设立心理援助热线600余条,为30余万人次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
-
家庭关爱:开展"关爱医务人员家属"行动,各地组织志愿者为一线医务人员家属提供生活照料、子女教育等服务,累计服务超过100万户次。
新冠疫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考验,而卫生人员作为抗疫主力军,用专业和奉献筑起了守护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从上述各地区疫情数据和卫生人员工作情况可以看出,正是这支队伍的顽强拼搏,才使得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多轮疫情蔓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卫生人员仍将继续承担重要职责,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值得全社会永远铭记和尊重。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通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等官方渠道公布的疫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