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熟期是农作物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时籽粒由糊状转为蜡状,含水量下降,胚乳呈蜡质状。小麦的蜡熟期一般历时2~4天,含水率从40%降至25%左右。
蜡熟期,亦称黄熟期,是禾本科作物籽粒灌浆充实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蜡熟期,籽粒的水分含量逐渐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干物质总量和体积达到或接近最大值,以下是对蜡熟期的详细介绍:
一、蜡熟期的特征

1、外观变化:
籽粒颜色由绿转黄,显现出本品种的固有色泽。
植株茎叶自下而上逐渐落黄。
小麦籽粒背面黄白色,腹沟黄绿色,颖上部及穗颈转黄,大部分叶片开始变黄,只有顶部1至2片叶仍为绿色。
玉米籽粒的内容物质变为糊状,进而变为蜡状。
2、水分含量:
小麦籽粒含水率继续缩减,由40%降至25%左右。
玉米籽粒脱水,含水量下降到40%~42%。

3、胚乳状态:
小麦胚乳由面筋状变为蜡质状,用指甲可切断,挤出蜡状胚乳,但挤不出水。
玉米胚乳凝缩呈蜡状,用指甲可以划破。
4、千粒重:
小麦千粒重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玉米日平均增长千粒重2~5克。
5、植株状态:
小麦茎秆顶部全部变黄,颖壳基部仍为绿色,有芒的开始炸芒,麦秆仍有弹性。

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开始转黄,光合面积急剧下降,而胚乳中仍缓慢积累干物质。
二、蜡熟期的分类
对于小麦而言,蜡熟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蜡熟初期:籽粒背面黄白色,腹沟黄绿色,用手指甲掐籽粒容易掐破,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并可搓成条,颖上部及穗颈转黄,大部分叶片开始变黄。
2、蜡熟中期:籽粒全呈黄色,柔软有弹性,用手指甲容易把籽粒掐断,千粒重接近或达到最大值,茎秆顶部全部变黄,颖壳基部仍为绿色,有芒的开始炸芒,麦秆仍有弹性。
3、蜡熟末期:植株全部呈黄色,茎秆仍保持一定的弹性,籽粒形状、颜色都与原品种的特征相同,用手指甲掐籽粒已不易掐出痕迹,千粒重达到最大值。
三、蜡熟期的农事意义
蜡熟期是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农民需要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状况,合理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以确保作物能够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和产量,也要注意适时收获,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相关FAQs
Q1: 蜡熟期与完熟期有何区别?
A1: 蜡熟期与完熟期都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蜡熟期是作物籽粒灌浆充实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籽粒开始由糊状转为蜡状,水分含量逐渐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干物质总量和体积达到或接近最大值,而完熟期则是作物生长的最后阶段,此时籽粒已经成熟,含水量降至最低(一般在20%以下),籽粒变硬且呈现品种本色,完熟期是作物收获的最佳时期。
Q2: 如何判断作物是否处于蜡熟期?
A2: 判断作物是否处于蜡熟期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籽粒颜色的变化,由绿转黄;二是水分含量的下降;三是胚乳状态的改变,由面筋状变为蜡质状或糊状转为蜡状;四是千粒重的接近或达到最大值;五是植株状态的变化,如茎叶自下而上逐渐落黄等,通过综合观察这些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作物是否处于蜡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