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的“327”指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代号为327的国债期货合约,对应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在1995年6月到期兑付。
“327事件”是中国证券史上一起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事件背景
1、宏观经济环境:1992年时中国国债发行困难,个人投资者对国债投资兴趣不大,当时国家有金融工具创新的需求,国债期货作为一种试点于1992年12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
2、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从1992年开始,中国对部分国债实行了保值贴补,所谓保值贴补,是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给予一些国债品种一定的补贴,以保障国债持有人的实际收益,保值贴补率的高低是不确定的,这就为国债期货的炒作提供了空间。
事件经过
1、多空双方的对峙:在“327”国债期货的交易中,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机构在市场做空,而以中国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中经开)为代表的机构则做多,当时市场上对于“327”国债到期兑付价格的预期存在分歧,一方认为财政部不会提高保值贴息率,另一方则认为会提高。
2、事件的导火索: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这一消息对于空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当日,中经开率领多方借利好大肆买入,将价格推到了151.98元,导致万国证券等空头机构面临巨额亏损。
3、万国的违规操作:为了挽回巨大的损失,万国证券在收盘前八分钟,由总经理管金生做出决定,大量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合约,试图通过打压价格来减少亏损,这一行为导致当日开盘的多方全线爆仓,国债期货价格大幅下跌。
4、监管部门的介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当晚十点宣布当天最后八分钟内的所有交易无效,并将“327”品种的收盘价定为151.30元,这一决定使得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万国证券因此遭受了6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濒临破产。
后续影响
1、法规完善:“327”国债期货事件暴露出了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诸多问题,如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事件发生后,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
2、市场关闭:鉴于“327”国债期货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中国证监会于1995年5月17日发出通知,暂停了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的夭折。
3、行业整顿:该事件引发了对整个证券行业的整顿和反思,许多违规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处罚,一些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FAQs
1、“327事件”中的“327”具体指的是什么?
“327”是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的国债期货合约代号。
2、“327事件”的主要参与方有哪些?
主要参与方包括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头机构和以中国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机构。
3、“327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27事件”促使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对整个证券行业的整顿和反思。
标签: 327事件 合约 国债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