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初‘荤’究竟指的是什么?

都卡 期货动态 12
古代“荤”最初指的是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

古代“荤”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荤”大相径庭,其最初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而非动物性食物,这一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理解的肉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古代“荤”字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古代最初‘荤’究竟指的是什么?-第1张图片-ECN交易平台排行榜

1、“荤”字的起源

《仓颉篇》与《说文解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各国文字,由丞相李斯等人编撰的《仓颉篇》中对“荤”字的解释为“辛菜也”,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也有类似描述:“荤,臭菜也”,这两部书的解释表明,“荤”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荤”字是草字头,而非月字旁。

五辛的概念:古代的“荤”通常指五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即“五辛”:大蒜、小蒜、兴渠(洋葱)、慈葱(冬葱)和茖葱(山葱),这些蔬菜因气味浓烈,生吃容易使人发怒,熟吃则会增加荷尔蒙激素,引发性冲动,因此在佛教和道教中被禁止食用。

2、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佛教戒律:佛教最初在印度创立时,并没有严格规定不吃肉食,由于天竺地区沙漠广布,僧人获取的食物非常有限,他们不可能挑剔只吃素食,佛教经典《楞严经总论》中提到,僧人所吃的肉食必须是“五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梁武帝萧衍的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过程,逐渐修改了一些戒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大力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食,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僧人“不沾荤腥”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影响了普通民众,使得“荤”与“腥”逐渐合二为一,成为动物性食物的代名词。

3、“荤”与“腥”的区别

古代的定义:在古代,“荤”和“腥”有着明确的区别,古代的“荤”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而“腥”则指的是未煮熟的肉类。《尚书·酒诰》中有“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威”的描述,这里的“腥”指的是病猪肉中不能食用的部分,即“星见豕中生息肉”。

古代最初‘荤’究竟指的是什么?-第2张图片-ECN交易平台排行榜

现代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荤”和“腥”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固定组合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现代汉语中,“荤”主要指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而“腥”则指散发出强烈气味的食物。

4、不同地区的佛教饮食习俗

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依然保持着食用三净肉的做法,没有做到“不沾荤腥”。

中国佛教:中国的五台山、少林寺等地的僧人,保持着“不沾荤腥”的习俗,坚持不饮酒、不食肉,这两种做法各有其道理,无可厚非。

5、“五辛”的具体种类

具体蔬菜:《本草备要》批注云:“慈葱,冬葱也;茖葱,山葱也;兴渠,西域菜,云即中国之荽。”兴渠另一种说法是洋葱,这些蔬菜因其强烈的气味和刺激性,被佛教和道教列为禁忌食品。

6、文化与宗教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梁武帝萧衍的素食倡导,使得佛教徒不仅不吃肉,还不吃五辛。

古代最初‘荤’究竟指的是什么?-第3张图片-ECN交易平台排行榜

道教的影响:道教也强调清净自然,因此五辛这类刺激性强的蔬菜也在道教的饮食禁忌之中。

7、现代观念的转变

饮食习惯的变化:虽然现代汉语中“荤”主要指动物性食物,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荤”字的原意,即指具有强烈气味的蔬菜。

健康与环保意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和环保,许多人选择素食或减少肉食摄入,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归自然的理念。

古代“荤”字最初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而非动物性食物,这一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理解的肉食,佛教和道教的饮食禁忌对这一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饮食文化和宗教习俗。

标签: 古代 定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