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得名于其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327”,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
327国债事件,又称“327国债期货事件”,是中国证券史上一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金融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违规操作,还引发了市场对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327国债事件的详细介绍:

1、事件背景:在1994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面临高通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上调,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国债,政府对已发行的国债实行了保值贴补政策,即根据通胀指数调整国债的收益率,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为国债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提供了空间。
2、事件经过: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宣布“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这一消息与市场预期不符,导致空头方判断失误,万国证券作为空头主力,因重仓持有空单而面临巨额亏损,为了挽回损失,万国证券在收盘前八分钟内大量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3、事件处理: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当晚紧急宣布,当天下午4:22分之后的异常交易无效,这使得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化为泡影,最终亏损56亿人民币,濒临破产。
4、事件影响:327国债事件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暴露了当时市场监管的不足,促使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该事件也导致了国债期货交易的暂停,直至2015年才重新开放,事件中的违规操作和市场操纵行为也引发了公众对金融市场诚信和透明度的关注。
327国债事件不仅是中国证券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也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的一个警示,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一事件,可以为未来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