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由古埃及人发明的,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制造的彩色玻璃经由印度传入东方。
玻璃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关于玻璃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玻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玻璃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6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最初,玻璃主要用于制作小装饰品,如串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造技术逐渐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进一步发展了玻璃制造技术,并开始生产彩色玻璃,这些彩色玻璃后来通过印度传入东方。
玻璃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早期玻璃(商周至战国)
尽管西方玻璃出现较早,但中国也有自己的玻璃制造传统,1965年,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的青釉印纹尊,其上有深绿色厚而透明的玻璃釉五块,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铅钡玻璃,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这一技术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完全不同,是中国独立发展起来的。
丝绸之路与玻璃的交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玻璃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也通过这条商路传入中国,在秦汉时期,西方的钠钙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墓葬中,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完全来源于西方,相反,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成分上与西方玻璃有显著差异,表明两者是独立发展的。
玻璃技术的融合与创新(隋唐至明清)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配方,这与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因为玻璃是舍利盛放的最内层容最,这无疑刺激了玻璃的生产。
明清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康熙年间设立了宫廷玻璃场,专门培养欧洲玻璃工匠指导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如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还出现了缠丝套色雕刻玻璃、套料雕刻玻璃等世界艺术珍品。

玻璃并非某一特定时期或通过单一途径传入中国,相反,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既有自己的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也吸收了外来技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玻璃文化,无法简单地回答玻璃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而应该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