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
基金会是一种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它主要利用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以下是对基金会概念的详细阐述:
一、基金会的定义与性质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0号)的规定,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这一定义明确了基金会的几个关键特征: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基于捐赠财产而成立。
二、基金会的分类
基金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按资金来源分类:
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
非公募基金会:资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2、按登记管理部门级别分类:
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
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在各地民政局注册。

3、按资金使用方式分类:
资助型基金会: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他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或执行公益项目。
运作型基金会: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自有公益项目。
综合型基金会:在运作自有项目的同时,也为其他公益组织提供资助。
4、按发起人、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领域分类:
企业基金会:由企业或企业家单独发起并出资。
学校基金会:发起主体是各层次的学校。
家族基金会:由家族发起和管理。

宗教基金会:一般由寺庙和教堂发起。
社区基金会:服务地域明确。
独立基金会:通常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名人、富人等联合发起。
系统基金会:也称为政府主导基金会,由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主要群众组织成立。
三、基金会的特征
基金会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公益性:基金会的公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源于捐赠、有明确的公益宗旨、有明确的公益用途,这些特性决定了基金会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益组织。
2、非营利性:基金会的运作管理及其相应的制度规范中体现了非营利性,捐赠人、实际受托管理者不得从基金会的财产及其运作中获得利益;基金会具备有效规避较高风险与较高回报的自我控制机制;不得以捐赠以外的其他方式变更财产及产权结构。
3、非政府性:基金会在决策体制、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上均体现出非政府性,它是具有自主决策、自治的独立法人;是民主治理、公开的社会组织;是追求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组织。
4、基金信托性:基金会是以捐赠为基础形成的公益财产的集合,是以基金形式存在的公益财产,它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关系,是捐赠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之间围绕公益财产达成的公益信托。
四、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发展历程:基金会取得成熟发展最早是在美国,20世纪后,美国基金会开始蓬勃发展,如卡耐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等都是较早成立的知名基金会,第一家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中国基金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现状: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至某时间点(具体时间需查阅最新数据),全国共有大量基金会存在,其中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不等,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大多集中在教育以及传统的救灾济贫、扶弱助残、医疗救助、文化等方面。
五、基金会的作用与意义
基金会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筹集资金、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支持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发展,基金会也是私人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相关问答FAQs
1、什么是基金会?
答:基金会是一种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它主要利用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2、基金会有哪些类型?
答:基金会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登记管理部门级别、资金使用方式以及发起人、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领域等因素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运作型基金会、综合型基金会等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