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以表示否定、错误、非法、非正常等意思,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非”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拼音为fēi,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表示相违背,引申为错误的、与“是”相对的意思,又由此引申为反对、责难,近代又虚化为否定性前缀。
一、基本解释
1、动词:违背;不合。《说文》中解释为“违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也。”礼记·檀弓》中的“非刀匕是共”,皇氏注:“不也。”
2、名词:不对;错误。《易·系辞下》中提到“杂物撰德,辩是与非。”
3、形容词:邪恶。《易·系辞下》中描述“禁民为非曰义。”
4、副词:不,不是。《易·坤》中有“非一朝一夕之故。”
5、助词:相当于“否”。《汉书·终军传》中有“此言与实反者非?”
6、通假字:通“避”,躲开。《墨子·耕柱》中有“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奄,人皆谓之狂。”
7、通“诽”(fěi):诽谤。《楚辞·九章·怀沙》中有“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8、通“飞(fēi)”:指鸟飞翔。《战国策·齐策二》中有“寡鹄衔非其有乌能与之。”
9、通“彼(bǐ)”:那。《墨子·三辩》中有“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10、通“匪(fěi)”:同“斐”,有文采的样子。《淮南子·说林训》中有“终日之言必有圣之事,百发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然而世不与也,其守节非也。”
二、常用词组
非常、非法、非分、非礼、非但、非同小可、啼笑皆非等。
三、成语示例
胡作非为、是非不分、搬弄是非、惹是生非、啼笑皆非、似是而非、面目全非、文过饰非、为非作歹、颠倒是非、是非曲直、是非分明、是非得失、是非颠倒、是非功过、是非口舌、是非之心、是非之地、是非不明、是非长短、是非好歹、是非混淆、是非利害、是非轻重、是非闲事、是非乡党、是非信口、是非自有公论等。
四、相关问答FAQs
Q1: “非”在古代文献中有哪些常见用法?
A1: “非”在古代文献中的常见用法包括作为动词表示违背、不合,如《说文》中的“违也”;作为名词表示不对、错误,如《易·系辞下》中的“辩是与非”;以及作为形容词表示邪恶,如《易·系辞下》中的“禁民为非曰义”,它还常被用作副词表示不、不是,如《易·坤》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
Q2: “非”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新的含义或用法?
A2: 在现代汉语中,“非”字除了保留其传统含义外,还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用法,它经常作为否定性前缀使用,如“非正式”、“非官方”等,表示某事物不属于正式或官方的性质。“非”也常用于构成一些固定搭配和短语,如“非常”(表示程度之高)、“非凡”(表示超出一般)等,这些用法都体现了“非”在现代汉语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非”还可以指代特定的地理区域,如非洲的简称,这反映了语言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