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断工龄是指企业为了裁减人员,向员工支付一定金额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员工得到经济补偿,但失去工作和相关福利。
买断工龄,通俗地讲,就是企业让那些几乎干了一辈子的员工拿点“遣散费”走人,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即员工将连续工龄一次性卖给企业,企业以年工龄计价,不论男女老少,一次性支付连续工龄的费用,解除双方劳动关系,劳资双方自此再无干系,由于其他企业建立时间较短,与员工一般签订的是短期劳动合同,合同期一到,只要一方无续签之意,劳动关系就自然结束,企业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支付工龄的买断费用。
买断工龄一词在国家规范的文件中从来未出现过,买断工龄的说法既不规范也是不准确的,所谓买断工龄的做法,充其量是一种企业支付高额经济补偿,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合同,结束劳动关系,只是与原企业作了了断,它对职工未来就业不产生丝毫影响,职工离开了原来企业后有两种可能,一是进入失业状态,停止缴纳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保缴费,但原工龄仍然保留;二是被新单位录用,进了新单位,该职工的工龄同样保留,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保缴费由新单位承担,一分都不能少,无论失业还是新企业工作到退休,均按连续工龄和社保年限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待遇,职工的工龄是根本买不断的,至于“买断工龄”的价格,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决定,国家并无限定,以下是对买断工龄的具体分析:
买断工龄的含义
含义 | 解释 |
定义 | 买断工龄是指企业参照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额的货币,从而解除企业和富余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把员工推向社会的一种形式。 |
背景 | 买断工龄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 |
法律地位 | 按照目前的国家法律来看,买断工龄是违法的。 |
买断工龄的合法性
法律规定 | 解释 |
《劳动法》规定 |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16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72条),如果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员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业,也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而不存在员工离开单位就没人管的问题,因此也就无须买断工龄。 |
相关政策 | 针对买断工龄现象,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时,严格禁止企业采取买断工龄形式将员工推向社会,如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贯彻两个条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通知》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 |
买断工龄的影响
影响对象 | |
企业 | 直接的影响是一次性付出巨额资金,造成企业经济困难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大量的历史旧帐、利益分割、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思想问题,牵扯了企业的人力和精力,影响了正常工作。 |
员工 | 被“买断工龄”、自谋出路的职工,不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少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回到社会工作也很难安排,社会的压力很大,即使能安排也只是一些临时性的社区服务工作,收入低而且就在家门口。 |
社会 | 离间了广大职工与党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职工再就业和社会接纳、安排的难度加大,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 |
买断工龄的应对措施
措施 | 解释 |
法律途径 | 如果企业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员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劳动仲裁。 |
协商解决 | 员工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企业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
法律援助 | 如果员工在维权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 |
相关问答FAQs
Q1: 买断工龄是否合法?
A1: 按照目前的国家法律来看,买断工龄是违法的。《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16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72条),如果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员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业,也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
Q2: 买断工龄后员工的权益如何保障?
A2: 如果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员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业,也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职工离开了原来企业后有两种可能,一是进入失业状态,停止缴纳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保缴费,但原工龄仍然保留;二是被新单位录用,进了新单位,该职工的工龄同样保留,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保缴费由新单位承担,无论失业还是新企业工作到退休,均按连续工龄和社保年限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