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是左上包围结构,部首为疒,总笔画10画。
疲是什么结构

在汉字的奇妙世界里,“疲”字有着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内涵,从字形上看,“疲”字属于形声字,由“疒”和“皮”两部分组成。
“疒”,在汉字中是一个常见的部首,俗称“病字头”,它的起源与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关,代表着一种与身体不适、生病相关的概念范畴,当“疒”作为部首出现在汉字中时,往往暗示这个字的含义与疾病、健康状况有所联系,而“皮”字,其本义是指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动物的毛皮、植物的表皮等。“皮”不仅是“疲”字的声旁,为其提供了读音的线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表意。
从字源的角度深入探究,“疲”的产生或许与古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紧密相连,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维持生计,长时间的奔波劳作,使得身体表面的皮肤(皮)承受着各种压力,如摩擦、暴晒、风吹雨打等,进而导致身体的疲劳与不适,这种身体表面因劳作而产生的疲惫状态,可能就是“疲”字最初想要表达的含义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疲”字的含义逐渐丰富和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身体表面的疲惫,而是涵盖了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精神层面的疲劳。
在现代汉语中,“疲”字的含义极为丰富多样,它可以形容身体上的劳累,如“疲惫不堪”“筋疲力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经过长时间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后,身体极度疲乏的状态,这种疲劳不仅仅是肌肉的酸痛和无力,更是一种全身性的倦怠,仿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休息。“疲”也常用于描述精神上的疲倦,心疲力竭”“疲于应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疲劳,这种疲劳可能表现为对事物的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从文化层面来看,“疲”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刻洞察和感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适度和平衡,过度的劳累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不仅会损害身体,还会影响心灵的宁静,许多诗词歌赋中都流露出对疲惫生活的感慨和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如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未直接提及“疲”字,但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词人在历经沧桑后的身心疲惫与憔悴,又如白居易的“身心俱疲何处安”,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在官场沉浮和生活磨难中的疲惫心境以及对安宁的渴望,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表达,进一步丰富了“疲”字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人表达生活艰辛、人生不易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医学领域,“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中医认为,疲劳是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长期的疲劳可能会导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多种体质问题,进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气血、滋养脏腑来缓解疲劳,提倡合理的作息、饮食调养、适度运动以及情志调节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疲劳相关病症,西医则从生理学角度对疲劳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等不同类型,并通过分析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变化等机制来探索疲劳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充分认识到“疲”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疲”的经历,面对工作的压力、学习的繁重、生活的琐碎,疲劳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我们不能忽视疲劳背后所隐藏的健康风险和对生活质量的侵蚀,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疲劳,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调整生活节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缓解疲劳、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当我们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憩和恢复,重新找回生活的活力与激情,毕竟,只有摆脱疲劳的束缚,我们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享受生活的美好。
标签: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