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广泛流行于东西方各国,其结构包括安装在两根杠上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等,有篷或无篷。
轿子,又称“肩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以下是关于轿子的详细介绍:

1、历史沿革
起源: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提到的“欙”(音同“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这种轿子由于是过山之用,所以由两个人一前一后肩扛而行。
发展:夏朝时虽已出现轿,但至先秦时代还很少见,到了汉晋时代,轿子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代步工具,直至东晋时,乘轿子的人才逐渐多起来,到隋代,轿子成为通用的出行工具,官方也开始规定轿的等级。
2、种类划分
官轿:是古代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其规格和装饰根据官员的品级而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乘轿子的尺寸、颜色、轿夫数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民轿:供普通百姓日常出行使用,相对官轿来说较为简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严格的等级限制。
花轿:主要用于婚礼场合,运送新娘,通常装饰得较为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喜庆。
3、结构组成

轿架:一般由两根结实的杠子组成,是轿子的基本支撑结构,杠子的长度和粗细根据轿子的大小和使用需求而定。
轿身:安装在轿架上的部分,有床、座椅、坐兜或睡椅等形式,可供乘客乘坐,轿身的制作材料有木、竹、藤等多种,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舒适度。
轿篷:部分轿子配有轿篷,用于遮阳挡雨,保护乘客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轿篷的材料通常为布、竹编等,具有一定的防风防雨性能。
4、抬运方式
人力抬运:最常见的方式,由两个或四个甚至更多的人通过肩扛轿杠来抬运轿子,根据轿子的大小和重量,以及路途的远近等因素,确定抬轿人数,一般的官轿需要四至八人抬,而皇帝的轿子则需要更多的人抬运。
畜力抬运: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使用牲畜来抬运轿子,如骆驼驮的“驼轿”,元代皇帝还坐过“象轿”。
轿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