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是一个汉语词语,一般指白色的马。
白马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以下是对“白马”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白色的马,这是最直观和常见的含义,如《左传·定公十年》中提到的“公子地有白马四”,以及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中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等,都是指颜色为白色的马。
2、文化寓意
在中国文化中,白马常被视为纯洁、高贵和美好的象征,它代表着正义、勇敢和忠诚,是许多故事和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坐骑或形象代表,例如在一些神话故事中,白马常常被描绘为神仙或神灵的坐骑,象征着神圣和超凡的力量。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白马也经常被用来比喻人才或杰出的人物,白马王子”一词,原意是指骑白马的王子,后来引申为理想中的男性伴侣,代表着英俊、富有和温柔。
3、相关典故
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个著名悖论,源自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兼辩论家公孙龙和荀子之间的辩论,这个典故探讨了定义的单一性和完全性,以及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其他含义
古代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也有“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的描述。
古代以乘白马表示有凶事,唐陈子昂《祭孙府君文》中有“白马故人,青鸟送往”,李白《古风》之三一提到“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见“白马氐”。
古津渡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战国策·赵策二》中提到“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古县名,春秋卫国曹(一作“漕”)邑,故治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古驿名,唐末朱全忠杀裴枢等三十余人于此,并用李振言,沉其尸于黄河,驿由此著名,清钮琇《觚賸·虎丘题诗》中有相关描述。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以下是两个关于“白马”的问题及解答:
1、问题:“白马非马”这一悖论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个著名悖论,源自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兼辩论家公孙龙和荀子之间的辩论,这个问题探讨了定义的单一性和完全性,以及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如果我们认为定义是唯一且完整的,那么这个问题在逻辑上就无法解决,因为“白马非马”揭示了定义的不完美性和不全面性,并阐述了定义的局限性。
2、问题:为什么古代常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
答案:古代常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白色象征着纯洁、高贵和神圣,白马作为一种纯洁无暇的动物,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传达人们的诚意和敬意,在重要的仪式和场合中,人们会选择用白马作为牺牲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神灵的庇佑。
标签: 白马 白色 深层次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