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通常指保护、保卫,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指保持、维护,像保持环境整洁;还可指担保、保证,例如提供质保。
“保”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如下:

1、动词:
抚育、养育:这是“保”的本义,如《国语·周语中》中所说的:“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其中的“保民”即抚养、养育百姓的意思。
卫护、使不受损害: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里以待之。”以及《后汉书·孔融传》:“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这里的“保”都是保护、保卫的意思。
维持原状、保持:如唐·韩愈《寒食日出游》诗:“自然忧气损天和,安得康强保天性。”这里的“保”就是保持的意思。
保证、担保: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以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只见众吏典多跪下来,禀道:‘委是顾某主人,别无情弊,众吏典敢百口代保。’”这里的“保”是保证、担保的意思。
占有、拥有: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郑玄笺:“保,居也。”这里的“保”就是占有、拥有的意思。
知晓:如《礼记·乐记》:“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郑玄注:“保,知也。”这里的“保”就是知晓的意思。
依靠、依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杜预注:“保,犹恃也。”这里的“保”是依靠、依附的意思。

2、名词:
保育幼儿的人:如《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这里的“保”指的是保育幼儿的人。
古代官名:即太保,三公之一,掌管宫廷教育,如《尚书·君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这里的“保”指的是太保这一官职。
担保人;保证人:如宋·陈襄《州县提纲三·帑吏择人》:“帑吏必择信实老成人,仍召有物力者委保。”以及《红楼梦》第九五回:“焙茗道:‘拿是拿不来的,还得托人做保去呢。’”这里的“保”指的是担保人、保证人。
作保;交保;铺保:旧时称佣工;仆役,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这里的“保”指的是佣工、仆役。
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编为一甲,若干甲编为一保,如《庄子·盗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这里的“保”指的是小城。
保险的简称:如投保;保单,这里的“保”指的是保险。
通“宝”:珍贵之物,如《史记·周本纪》:“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裴驷集解引徐广曰:“保,一作宝。”这里的“保”通“宝”,指的是珍贵之物。

襁褓:后作“褓”,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这里的“保”指的是襁褓。
小城: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杨伯峻注:“保即堡,小城也。”这里的“保”指的是小城。
3、姓氏用字:如“保国”、“保利”等。
以下是两个关于“保”字的问题及解答:
问题1:“保”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怎样的?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1:“保”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个大人将手臂伸到背后挽着一个小孩,以防孩子掉下去,这个字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养问题,即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保护,这种背负孩子的形象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问题2:“保”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用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2:在现代汉语中,“保”字有多种常见用法。
作为动词,表示保护、保卫,如“保护环境”、“保卫祖国”等;
作为动词,表示维持原状、保持,如“保温杯”、“保持安静”等;
作为动词,表示保证、担保,如“保修”、“保证完成任务”等;
作为名词,表示保险,如“投保”、“保险单”等;
作为名词,表示担保人或保证人,如“作保人”、“担保人”等。
标签: 保险 保障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