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M2)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等货币的指标,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广义货币(Broad Mone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广义货币包括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国家的统计口径及表示方法会有所不同,在美国的经济统计中,常常以M3表示广义货币;而在英国,则以M4表示。
广义货币的构成

现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广义货币的意义
广义货币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广义货币的增长及其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这一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扩张。
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一些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并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需求相匹配,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常年徘徊在2%3%之间,表明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广义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广义货币的增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广义货币中的存款和贷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类贷款的增加会推动存款的同步上升,广义货币的增长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张和信贷投放的增加。
为了用好新增的货币供应和提升存量货币的使用质效,需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好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这包括将新增的贷款重点引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环节和薄弱领域。
表格: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对比
指标 | 狭义货币(M1) | 广义货币(M2) |
定义 | 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 | 交易货币(M1)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
构成 | 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 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
流动性 | 较高 | 较低 |
反映内容 | 现实购买力 | 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 |
影响因素 | 消费和终端市场的活跃度 | 投资和中间市场的活跃度 |
相关问答FAQs
问:什么是狭义货币?
答:狭义货币(M1)是指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它主要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用于衡量最终商品的买卖活动。

问:广义货币增长意味着什么?
答:广义货币的增长通常意味着投资和中间市场的活跃,如果M2增速较快,说明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但如果M2过高而M1过低,可能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危机风险,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张和信贷投放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