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指由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收购建议者所发动的收购活动,目的是要全数买回小股东手上的股份,买回后撤销这家公司的上市资格,变为大股东本身的私有公司。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以下是详细介绍:

1、定义:由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收购建议者发动的收购活动,目的是全数买回小股东手上的股份,买回后撤销公司的上市资格,使公司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
2、分类方式
按私有化手段:
要约收购:控制权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向目标公司的全体独立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将上市公司私有化。
吸收合并:与目标公司签署公司合并协议进行私有化,即与目标公司(被合并方)签署合并协议。
卖壳:将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出来,同时将壳资源出售的一种私有化方式。
按实施者:
控股股东私有化:控股股东发起并实施的私有化。

外部接管者私有化:由外部投资者或企业作为接管者发起的私有化。
管理层私有化:由公司管理层发起并实施的私有化。
按意图:
主动私有化: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公司价值,实现战略目标。
被动私有化:又称为强制退市,指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业绩不佳,不再满足《证券法》和《公司法》中相关的上市条件时被迫退市。
3、前提条件
股票价格过低,市场估值偏低,而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却对公司的长期发展看好,认为把上市公司变为私有公司更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或同业竞争,并且股权关系相对简单,大股东有绝对控股的地位,实施私有化可为资本运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4、渠道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己掏钱收购公众股东的股份。
上市公司自己掏钱收购公众股东的股份,简称“股份回购”。
5、动因的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者可能偏离股东目标,产生代理成本,私有化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再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代理成本的问题。
财富转移理论:私有化交易会导致财富从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债权人、优先股股东、雇员以及政府)向股东转移。
价值重估:当市值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价值时,私有化可以让公司行为不再以股价为中心,而是依据现金流等因素来做出决策,可以提高公司在股市外其他市场的融资能力,公司治理会更加灵活。
6、常见问答
Q:为什么有些公司会选择私有化?
A: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公司战略、架构的调整与重构,例如盛大希望构建娱乐帝国,摆脱对单一网游业务的依赖,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使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私有化退市后可以更加自由地规划公司未来;二是在美国市场估值不高,中概股曾遭遇做空机构欺诈指控和猎杀,导致股价一落千丈,估值大幅缩水;三是高昂的上市运营费用,美国上市公司需要满足证监会及纳斯达克市场的要求,定期披露经营及财务业绩等,每年需支付高额的律师费、审计费等费用;四是在美中国概念股受到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如严格的监管要求、做空力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Q:私有化有哪些风险?
A:一是要付出大量的现金,大股东需要以较高的溢价进行现金回购,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有大量的现金流,若自身现金不足,还需通过公司资产担保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还要考虑会计费用、财务股份费用、融资费用以及可能出现的诉讼费用等;二是存在法律诉讼风险,如果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和估值存在差异,小股东可能不同意,有关部门也会调查确保上市公司不侵害小股东权益,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标签: 上市公司 私有化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