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行动人是指在公司收购、股份控制等方面,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一定比例,以实现对公司的共同控制的多个股东。
一致行动人是指通过协议、合作或其他安排,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扩大其所能够支配的一个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数量的行为或者事实的人,狭义上是指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联合起来收购一个目标公司股份并就收购事项达成协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广义上不仅包括联合收购人,还包括在证券交易和股东投票权行使过程中采取共同行动的人。
一、一致行动人的定义与认定标准
根据《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致行动人的定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协议及其他安排:一致行动人通常通过签订协议或达成其他形式的安排,共同扩大对上市公司股份的控制权,这种协议可能明确规定了各方在行使股东权利时的具体行为,如投票权的行使、董事提名等。
2、持股比例及控制力:一致行动人的认定还与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及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有关,如果多个投资者合计持有某上市公司的股份超过一定比例(如5%),并且这些投资者之间存在一致行动的情形,则他们可能被认定为一致行动人。
3、关联关系:一致行动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如股权控制关系、受同一主体控制、主要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等,这些关联关系是认定一致行动人的重要依据。
二、一致行动人的法律地位与作用
一致行动人在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法律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控制权:一致行动人通过集中表决权,可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确保某些关键决策能够顺利通过,这对于维护大股东的利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披露义务:当一致行动人持有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这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3、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对一致行动人进行严格监管,以防止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股东利益,一致行动人在增持或减持股份时,必须遵守相应的持股变动规则,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三、一致行动人的认定难点与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法律法规对一致行动人的认定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1、认定标准的模糊性:虽然法律法规列举了多种认定一致行动人的情形,但对于“控制”、“重大决策及重大影响”等核心词的理解存在适用不明之处,这导致在实践中对于一致行动人的认定存在争议。
2、隐蔽性和复杂性:一致行动人可能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和持股形式来隐藏其一致行动的动机和性质,这使得监管机构在认定一致行动人时面临较大挑战。
3、利益冲突与监管难度:一致行动人的存在可能导致公司内部利益冲突加剧,特别是在一致行动人掌握过多表决权的情况下,这不仅增加了公司治理的难度,也给监管机构带来了更大的监管压力。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建议
以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第一股东张凌云和第二大股东成湘均通过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和补充协议,明确了双方在行使股东权利时的一致性,这种安排有助于稳定公司控制权,减少因股东间分歧而导致的公司治理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协议内容:一致行动协议应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表决权行使、董事提名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有助于减少后续纠纷的发生。
2、平衡各方利益:在签订一致行动协议时,应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避免出现一方利用优势地位损害其他方权益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利益平衡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
3、加强监管与自律: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一致行动人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依法依规行事,上市公司也应加强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一致行动人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一致行动人是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概念,其定义、认定标准、法律地位及作用都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需要解决,通过明确协议内容、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加强监管与自律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